中药材种植户抱团发展,联合对接药企和市场
“各地中药材种植户要抱团发展,联合对接药企和市场。”“应大力推广中药材套种模式,避免翻挖林地表土对环境造成影响。”……“地道南药惠州种植”座谈会日前在市林业局举行,市直有关单位相关负责人、中药材种植产业专班成员与全市各地中药材种植加工有关企业代表,围绕创新中药材种植加工、破解中药材质量瓶颈、推动品质升级与规范标准等方面内容展开深入探讨,助力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瓶颈
不少中药材“有货无市”“有价无市”
“协会成员单位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沉香、黄檀、柠檬、猴耳环、牛大力、五指毛桃、艾草等20多个品种。因为品种杂乱、缺乏技术支撑、加工标准不一,市场需求低迷,中药材产业发展遇到了‘瓶颈’。”博罗县中草药种植协会副会长徐春明介绍,加上种植户对市场前景了解不透彻,且不注重药材的品相、包装等,导致不少产品出现“有货无市”现象。以五指毛桃为例,色泽包装及品相好的,市场零售价约56元/公斤;成品外观和质量不佳的20元/公斤都难以售出。
“龙门永汉一种植户几年前花10万元购买了一批白芨苗进行种植,管理和长势都很好,但提供种苗的企业却‘食言’不愿收购,原因是如今白芨的市场价从3年前的1000元/公斤下跌至100元/公斤。”广东亳粤南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峰举例说,经过调查发现,惠州的中药材种植没有实现资源整合,许多种植户和企业单打独斗,没有“抱团取暖”,且个别种植户不做市场调查,盲目跟风种植,结果可想而知。
“我市中药材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,各地种植中药材未通过专业市场进行汇集、交易和辐射,没有形成产业链,部分产业‘有价无市’。”广东惠邵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认为,惠州要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、仓储、物流体系等市场要素建设,提高中药材营销水平。
建言
强化科研攻关助力企业跻身产业链上游
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。惠州博商南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慧玲坦言,期待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,支持中药材企业规范、规模化发展。同时,在人才引进、项目用地、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更多扶持,打造和拓宽市场销售平台,鼓励支持品牌推广,组织本地企业参加知名博览会,提升影响力。
“推动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,要走科技、品牌、生态之路。”龙门县神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小明认为,应更加专注南药优质种质资源研发,通过科研力量使企业跻身产业链上游;釆用有机标准生产高质量原生南药,提升产品竞争力。与此同时,可大力发展“林业+旅游”模式,推广森林康养,促进一二三产业完美融合,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,促进中药材及相关产品销售,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。
“希望相关部门发挥好信息服务平台作用,举办各类种植培训班,并成立市级地道南药种植协会。同时,强化各地市场产销对接,引导种植户制定种植计划,调整种植结构,推广立体化种植,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,带动更多群众致富。”徐春明表示。
“我们计划在博罗建设一个标准的中药材育苗科普展示基地,在发展南药的同时引进优质中药材品种,再根据‘中华药都’——安徽亳州中药市场的大数据,将行情好的产品推荐给农户种植,实现‘双赢’。”李春峰说,接下来希望与我市中药材种植产业专班加强合作,在各县(区)设推广站点,促进惠州地道南药与亳州中药市场对接,把惠州的地道南药推向全国。
回应
切实把惠州地道南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
“惠州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很大,我们要协同发力、攻坚克难,牢牢把握中医药改革发展机遇,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,切实把惠州地道南药的宝贵资源继承好、发展好、利用好,推动我市生命健康产业稳步发展。”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,林业部门和中药材种植产业专班将从优化林地用地指标、优化资源配置、加大宣传、扶持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及加强结构调整等方面着手,进一步扩大种植生产规模、搭建销售平台、打造南药品牌、推广森林康养,大力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,建立中药材展销市场、举办展销活动,培育和引进大型企业,建立交流合作机制,不断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。
“科技部门将加大对中药材标准化、规范化种植的指导力度,协助开展中药材种植科技培训、指导和服务。”市科学技术局有关负责人说,希望各地摸清家底,把中药材产业布局规划好,实现规模化、规范化生产,加大示范园区建设和创新力度,同时搭建市场和科技平台,建立产地与药企对接模式,保证产品供应,加快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时下,在惠阳区的乡村里,农场、果园中串串葡萄酝酿着村民们的甜蜜事业。近年来,惠阳区秋长街道大力发展葡萄产业,借由精准农业孕育出高科技含量的“致富果”,依托生态蔬果采摘,吸引游人纷至沓来,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道路。
惠阳区秋长街道大力发展葡萄产业,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。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摄
精细化高标准种植高品质葡萄
走进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的会水楼有机农场,一个个大棚内,串串颗粒饱满的葡萄整齐地挂在藤架上,令人赏心悦目。
记者看到,不同于传统葡萄种植模式,在一个大棚内,一株株葡萄种在一个个黑色的圆盘里,植株之间有较大距离。“我们一亩地种37株葡萄,一行种11株,每株跨度6米。”会水楼有机农场负责人曹禹介绍,眼前的黑色圆盘叫控根器,通过喷灌、滴灌,能够集中给水给肥,实现水肥一体化,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牛粪、羊粪作为有机肥。
开花时疏花、有果时疏果,在葡萄接近成熟时,农场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,提前对果实进行套袋,同时停水、停肥,利用老叶增香、新叶增甜。“一个结果枝只留一串果,一串最多45~60粒果。”曹禹说,他们坚持高标准种植,保证葡萄高品质。“一亩地的投入成本约15万元,亩产量近1000公斤,今年产值大约100万元。”
据介绍,会水楼有机农场建于2013年,主要种植有机蔬菜、水果。2019年开始种植葡萄,如今种有阳光玫瑰、夏黑、葡之梦、甜蜜蓝等4个葡萄品种,23亩地种了803株葡萄。曹禹说,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种植的葡萄,价格相对较高。接下来,他们计划以农场的发展模式作为样本,发展高端农业、蔬果采摘,助力乡村振兴。
同样位于秋长街道周田村的井水龙蔬果采摘基地,也是绿荫满园,葡萄满架。有别于会水楼有机农场的“高端路线”,该蔬果基地占地40多亩,集采摘、水上娱乐、农家DIY于一体,以葡萄为媒介,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好去处。该基地负责人叶文艳告诉记者,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农户发展农旅经济,到秋长的游客越来越多,“得益于周边的旅游资源,我们的果蔬基地一到周末就非常热闹,游客玩得也非常开心。”
农旅融合促增收,村民共享葡萄经济甜头
惠阳文集客家文化、红色文化和华侨文化于一体,辖区内名人故居、客家围屋、革命旧址等人文遗存非常丰富。
如何利用家门口的旅游资源,让村民吃上“旅游饭”?近年来,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,秋长街道围绕产业兴农、绿色兴农,利用北部挺秀客俗文化组团特色资源优势,打造以“农业+文旅”为模式的生态家园文化区。同时,创建农业知名品牌,实施质量兴农,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,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产品,培育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。
“当前我们培育了一批葡萄种植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,引导果蔬种植农民合作社通过不断尝试文旅、民俗、采摘等多元经营方式,提升经济效益。”秋长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秋长街道葡萄种植面积近200亩,年产量10多万公斤,年产值近1000万元。秋长街道也逐步形成了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,葡萄“串起”农旅融合产业链,带动不少村民增收致富,促进乡村振兴。
目前,葡萄种植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,村民也在逐渐共享葡萄经济的甜头。未来,秋长街道还将努力建成集水果种植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,推动当地农业、旅游业协同发展。
微信
新浪微博
QQ空间
QQ好友
豆瓣
Facebook
Twitter